-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编辑推荐
1.“大屠杀历史里程碑之作”
2.从犹太人视角讲述大屠杀历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本书却以施暴者的立场描述集中营的生活、战后的去纳粹化历程及奥斯维辛罪行审判过程,补全读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人反思大屠杀的认知;
3.揭露拜耳公司所属法本集团的高层不为人知的战时罪行。为获得巨额利润,法本不惜勾结纳粹,奴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甚至在犹太人身上进行药品实验;
4.大量有关战后去纳粹化的解密文件第一次在本书披露。
本书以纳粹大屠杀为背景,以贪婪和谋杀为主题,借助解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战前的卡佩休斯是罗马尼亚拜耳公司药品推销员,与犹太人频繁往来;战时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任药剂师:为人体实验分配药品、在火车站挑选老弱病残者处死……甚至盗窃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战后的他则在去纳粹化调查中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
本书围绕卡佩休斯的经历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与纳粹签订的魔鬼契约,复原了纳粹猎人、集中营幸存者和正义检察官对奥斯维辛凶犯的追捕与审判。追究个人责任的呼声与“服从命令不算谋杀”的辩词在法庭上激烈交锋,个体的平庸之恶与当时联邦德国民众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审中一览无余。
本书读起来就像多线并行、多人口述的侦探小说。作者丝丝入扣地推导出卡佩休斯的内心活动和堕落过程,令你感觉卡佩休斯等纳粹分子、法本工业家及犹太幸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们的立场。本书追叙一个普通纳粹分子70年的生存经历,展现德国从反犹到反思二战的40年变迁,带你直击疯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踪一个民族忏悔过往的历程。
-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华尔街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
《经济学人》2015年最佳图书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100本好书之一
《纽约时报》畅销书
《柯克斯评论》2015年最佳图书
美国国家书评奖决选图书
全球售出多国版权,已被翻译为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23种语言,出版3年来英国、美 国亚马逊古罗马史分类长期排名第一,刘津瑜教授撰写万字长序导读
◎ 编辑推荐
☆ 世界最著名古典学者之一集50多年工作成果写成的打破传统叙述的罗马通史
☆ 吸收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语言幽默生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审视罗马历史与生活
◎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
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
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 媒体推荐
情节紧凑,令人振奋,心思敏锐,大胆持疑。
—— 布莱恩·阿普尔亚德,《星期日泰晤士报》
非常吸引人……非常愉快的阅读感受,同时兼具学术性。
—— 娜塔莉·海恩斯,《观察者报》
在为罗马为何能够如此惊人地扩张这个问题提供连贯的答案的同时,使一部600 多页讨论这样的话题的书始终充满能量是非常雄心勃勃的。 比尔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书中充满见解,始终让人愉悦……比尔德专注于细节,再加上她极为出色的幽默感,这使《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从始至终都吸引着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富开创性……令人振奋……革命性的全新古代史写法。
—— 托马斯·霍奇金森,《观察者报》
这本书是一处宝藏,既是一本迷人的读物,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于那个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古代世界,澄清了我们由于懒惰而产生的误解。
——《先驱报》
在《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这部美妙的简史中,比尔德以一种轻快而无比清晰的笔触解开了这座城市取得成功的秘密,无可媲美。
—— 费迪南德·芒特,《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杰出的新编年史……比尔德是一位步履稳健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过那些晦涩难解的材料,换了别人,这本书可能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在处理罗马城早期的历史时,她把事实从神话中筛分了出来,通过说明罗马人自己如何为了短期的政治目的而编造出传奇性的开端,她使学术讨论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拓展了讨论的深度……通俗历史写作的典范,引人入胜但并不刻意简化,同时具有宏大的框架和私密的细节,使过往的历史栩栩如生。
——《经济学人》
比尔德完成的工作,确切来说,是很少有普及类作者敢于尝试的,是很多大学教授无法胜任的。她传达了在思索那些注定模糊不清的文本和事件时的兴奋感,在这个过程中,她让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变得可疑。她这部权威的新罗马史《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也不例外。比尔德向我们揭示,古罗马人与许多个世纪后与权力、公民权、帝国和身份这些问题斗争的人息息相关。
—— 艾米丽·威尔逊,《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比尔德准确而清晰地讲述了这个故事,充满激情,不使用专业术语……《罗马元老院与人民》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成功者的故事,但是用美妙的天赋讲出来的。
—— 格雷格‧伍尔夫,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古典研究所主任
虽然比尔德自己说《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是她经过50年的训练和研究的成果,但她并不炫耀学问。当她带领我们穿过罗马人民曾经留下印记的妓院、酒肆和陋巷时,我们首先能够感受到她自己乐在其中。
—— 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古典学教授
在比尔德结束她的故事时,她不仅探索了古代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罗马,以及它最终掌控了的东部和西部省份……她轻松而熟练地运用了考古学、钱币学和文献学的成果,还使用了大量刻在石头上或写在纸草上的书面文献。
—— G. W. 鲍尔索克,希腊、罗马、近东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
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如比尔德一样叙事如此生动风趣、层次丰富,将复杂的问题以极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更不是所有的罗马史学家都能将社会各个层面有效地编织到叙述中。我们面前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难以简单归类的作者,这部著作本身也迥异于目前数量众多的通史性罗马史著作。
—— 刘津瑜,德堡大学古典学教授
-
纳粹的孩子们
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
-
饥饿帝国
《饥饿帝国》选取了二十道美食作为研究大英帝国历史的切入点,通过非洲人如何教美国人种植水稻、东印度公司如何把鸦片变成茶叶、美国人如何成为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人等历史事件,详细阐述了从十六世纪至今,英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经贸发展、物种迁移、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今天我们吃的每一餐仍然包含着帝国的味道。从远东到新大陆,从鳕鱼、牛肉到香料、茶和糖,帝国利用全球的可食用资源,使英国民众得以告别贫穷、单调、绝望的滋味,迎来食物丰腴的年代。作者莉齐·克林汉姆以其新颖而独特的讲述方式,生动描绘了这些食物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理解帝国的形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食物与其他历史资料一样,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社会思潮。本书不仅展现了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英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以及现代世界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坦途。
媒体评论:
这本书由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作为支撑,以食物为主线巧妙地叙述了英国复杂甚至混乱的国际关系,为这一古老的话题注入活力。——《卫报》
书里所展示的是一段贸易、交流、土地掠夺、农业创新和经济变革的历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历史有着惊人的联系。——《金融时报》
作者用食物与帝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了食物如何成为大英帝国至关重要的驱动力。它向我们展示了食物的强大的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华尔街日报》
英国对于食物的需求,使得它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小。有时,了解历史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胃。——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有许多因素推动了英国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但你一定想不到食物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周刊》
-
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
1.对话20年来学界成果,别样的第三帝国新史,呈现长时段、广视角中的纳粹德国。
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给20世纪的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创口,它开启了极权政治、种族灭绝的屠杀、搅乱天地的大战……这些都流毒深远。如何理解第三帝国的历史,关乎如何对待世界的当下与未来。
20年来,国际学界对纳粹德国的研究越发深入。人们开始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背景下看待第三帝国的政策与野心,越来越多地探索纳粹控制下的社会生活,探讨普通人的责任,也挖掘起战后德国与第三帝国之间的隐秘联系。而英美学界纳粹德国研究重要学者理查德•埃文斯的《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就是与20年来重要学者重要著作的对话往来。
这是用充满反思与洞见的书评和短篇研究编织而成的第三帝国新史,从学者们的新知延展开去,埃文斯以广阔视野多维度重审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从魏玛共和国的殖民政策,纳粹德国内部的生活,克虏伯、大众等企业的同路与共谋,第三帝国的外交,种族灭绝政策,到第三帝国崩溃的余波,看待第三帝国的视角,在时间上向前后延伸,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
2. 欧美史学界支柱性学者,精研第三帝国半世纪,以历史学家的责任感归正错置的记忆,还原纳粹统治下的生活
理查德•埃文斯以两千多页篇幅的《第三帝国三部曲》(The Third Reich Trilogy)享誉世界史坛。他的学术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近现代史和史学理论方面同样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正如他广受大众认可的近作《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所体现的,他擅长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亲切、通俗又充满反思精神的历史书写,《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也是如此。
历史靠记忆编织,然而,记忆是否可靠,需要通过历史的检验。亲历者的回忆录有多可信,学者们提供的新知在多大程度上是定论,都需要严格的检验。围绕纳粹德国从起源到衰落的历史,埃文斯以半世纪的学术积淀、历史学家去伪求真的责任感回顾20年来的学界新成果,用证据和反思解开历史与记忆的纠缠,一步步接近真相。在对20多部著作的逐一评判中,在对宣传、排斥、美化、胁迫等多层次历史的细究中,埃文斯点出盲点,归正错置的记忆。他用证据指出,有的人掩饰自己当初的行为,试图逃避责任,有的人却承担了过多的指责。他看到了被遗忘的受害者:受害的不只是犹太人,还有吉卜赛人、同性恋者、智力障碍者、肢体残疾者、流浪汉、斯拉夫人等等“社会局外人”。而希特勒,在他与爱娃的交往中多少表现出正常的人类情感,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疯子。
从第三帝国的兴起到余波,从欧洲到全球,从元首到平民,埃文斯对各个层面真相的探索或许不是至终定论,却是由反思的求索精神推动的,代表了历史学家寻求真相的方式。
3.广受学界、主流媒体认可的综合性、反思性作品
作为史学大家综合20年学界成果的反思之作,《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出版后,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广受主流媒体认可。埃文斯在书中对话过的重要学者,如伊恩•克肖、蒂莫西•斯奈德、尼古劳斯•瓦克斯曼,与埃文斯当面对谈,共同探讨纳粹德国的历史与记忆。英国《犹太纪事报》赞其“揭示纳粹野蛮政权的本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华尔街日报》感佩埃文斯“已功成名就,却仍在孜孜探求”,英国《电讯报》表示“希特勒治下德国的军事、文化、社会、政治,在这本书里一览无余”,更难得的是,这本综合学术成果的著作,英国广播公司《历史》杂志特别强调其“十分好读”。身为第三帝国研究领域的专家,埃文斯出于史家的责任,敢于批评一些风评甚佳却模糊了历史的著作,以促成真相的发掘,堪为典范。
靠着记忆,我们将过往和当下连接起来。然而,义愤、羞愧、私利、责任……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重构、扭曲记忆。记忆若要可靠,就需经受历史的严格检验。
从1933年到1945年,第三帝国的野心造成人间地狱,将世界拖入无底深渊。纳粹垮台七十年后,历史与记忆纠缠在一起。人们试图为不可思议的疯狂找到解释。有人在愤怒中指责,凡默许、协助纳粹罪行的,都应当算作同谋;也有人在羞愧中掩饰,为自己所做的寻找理由。这些人所做的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于高压,他们该承担多少责任?对不光彩记忆的重构、修饰和美化,掩盖了多少历史的真相?
对种种棘手的问题,《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给出了答案。研究纳粹德国四十余年的理查德•埃文斯带着史学家的责任,与过去二十年的学界新成果对话往来,用学者的犀利和谨慎拨开迷雾,穿过层层建构的记忆,探入第三帝国的真实历史。
-
全球通史
这本《全球通史》属于優秀的通史著作之列。作者以主题分篇,把握人类社发展大势。全书分成8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段的全球趋势: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定居,帝国和帝国主义,世界各宗教的兴起,商品和人口的流动,社会变革,技术大爆炸,演变中的身份。每个主题都有一个转折点,比如第六篇,转折点是政治和工业革命(1640-1914),主题便是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巨大、激烈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体系,这一切影响着所有的个人、家庭和社会。
书中的每一篇都表明了,对研究中的历史事件可以提出多种问题,而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种多样的解释。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可以有不止一种的“正确”答案。不同的问题可以导致很不相同的研究并得出很不相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