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中的食物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 -
食经
这是本元、明、清三代著名饮食文化书籍的汇编本。由原文、和译文构成。该书从饮、食、品、理、法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中餐历史的原貌,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 本书将元、明、清三代的著名饮食文化书籍汇编于一体,保持原著风格的同时,将译文润色得直白易懂,便于随时学习使用。我国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本书将从饮、食、品、理、法等方面为您呈现中餐历史的原貌,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 -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
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丁零、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息,诸民族几经更替,兴衰发展,创造的游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中原地区、南方地区,而且远至朝鲜半岛、日本群岛、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与此同时,这些地区的文化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互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以食为准则,有谚曰“民以食为天”,正说明了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吏中的重要性。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同样起着很大的作用。 饮食文化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应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北方游牧民族食生产和食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是饮食文化领域专题研究的一个成果。在方法上,应用了最基础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分析法,突出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 -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本书对宋代茶艺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佛教、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 -
布尔乔亚饮食史
布尔乔亚饮食是享乐,是品味。它已经成为法国最具价值的民族文化之一。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然像布尔乔亚一样饮食,在布尔乔亚浇铸的模式里品味生活的情趣。本书梳理从中世纪至今布尔乔亚饮食的每一细节,重构法国布尔乔亚的饮食史,展现出一幅布尔乔亚生活长卷。书中附有各历史时期的菜谱,录有不少历史传闻。 本书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就行。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正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 -
唐代饮食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呈现过高度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都达到了前代所未有的鼎盛水平,以至于后代人谈及中华文明,往往以唐代为首选亮点。可以这样说,唐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涉及到各个领域,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发掘,都会找到文化积淀最充实、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片宝窟。 如果说,发掘唐代文明宝窟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有一处蕴藏丰富的窟存还没有尽露珍宝,这便是唐代的饮食文明。我们都知道,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首先满足自己的饮食需要,而后才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因此,仅仅从饮食状况上,就完全可以判断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经济实力和文明层次。唐代社会素以鼎盛繁荣而著称史册,那么,这个时代的饮食水平必定与之相匹配,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制高点。所以,应该有人去勘探唐代饮食的宝窟,并把其中封藏已久的文明内容全方位揭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人们对唐代文明的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 正是如此,笔者选择了唐代饮食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惜秉灯夜熬去爬梳史籍,在各类资料中寻找线索,以期能够完整地勾勒出唐代饮食的内外轮廓,并深层析述其中的具体细节,尽可能地把唐代饮食的风貌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应该看到,每个时代的饮食状况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国势的强弱和收获的丰歉而高低起伏。唐朝社会中透露出的饮食信息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唐朝伊始,社会趋向稳定,经济生活转入正常轨道,人们的饮食水平便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以治国有方而闻名的唐太宗首先认识到民生饮食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他曾对侍臣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 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他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全社会的保障体系,最终具备了“天下大稔”、“斗米不过三四钱”、“行旅不赍粮”这样的物质条件,才得以实现“贞观之治”。到了盛唐时期,更出现了“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五的富庶景象,人们的饮食生活才得以达到空前丰足的程度。唐代文献中所展示的饮食场面,往往以这段时期为其最佳画面。虽然朱门豪室酒肉如海,而平民百姓也能鸡黍自乐,从都城长安的火爆酒肆到偏僻山乡的简易酒垆,均挤满了从事饮食消费的人群。国势达到鼎盛,人们的饮食能力也就随之而高涨。中唐以后,就算出现了藩镇割据、西陲吃紧的局面,大唐帝国还是维持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尤其是江淮地区的飞速发展,更使得这片区域成为“衣食半天下”的世外沃壤,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被一种花红酒绿、醉死梦生的格调所打动,所以很多人均把江淮两浙称作饮食天堂。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某些区域的饮食水平发生突飞猛进的增长。僖宗之后,国力衰竭,社会上便逐渐出现“冻无衣、饥无食”的普遍现象,甚至一遇灾荒,便会产生“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碾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的场面,这个时期,人们的饮食自然处于下降状态。尽管强盛的唐朝也有低落的时候,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上升的国势终究给饮食界提供了良性发展的机会。 与其他朝代一样,唐代饮食的消费基准也有高下之分,身处统治地位以及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人群,饮食生活相当优越,并且有能力去追求奢华的境界,以至于“一宴费至十万贯”,甚至“视厨中所委弃,不啻万钱之直”。而对于贫苦人家来说,伴随一生的恐怕只有粗茶淡饭。就是某些下层官员,其饮食生活有时也会捉襟见肘,进士出身的韩愈曾经“晨炊不给”,出任华州司功参军的杜甫,弃官而去后还要“采橡栗自给”,而大理评事刘瞻在“馒粥不给”的情况下,不得不到“安国寺相识僧处谒食”。但就整体生活水平而言,唐代饮食要比前代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始终维系了一个较高的基点。笔者在分析和评述唐代饮食的时候,力求把握一种均衡尺度,尽可能地从普遍现象中找出共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