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司
《官司》现已被冯小刚改变成电影《集结号》。 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命令,要打阻击战帮助大部队撤离,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整个连队打光了,也没听到集结号响,谷子地被炮火轰晕在死人堆里得以生还。之后漫长岁月里,他寻找原来的队伍,一是想找到团长说完成任务了,但全连阵亡;二想知道团长到底有没有吹响集结号。谷子地最后找到的是团长的坟头。一个司号员告诉谷子地,其实团长从来就没有打算吹响集结号,原来为了大部队的转移,团长和谷子地的连队一样,也是战争的牺牲品。谷子地醒悟后,决心挖出全连49个弟兄的遗骸,为当年阵亡的弟兄们找回“烈士”称号…… -
历史的人质
《历史的人质:个体命运在战争电影中的经典呈现》是我第一次以影迷的身份,来推荐一本和电影有关的书。《历史的人质》写得扎实、厚重、悲情、焦灼。张秋选择了一个大题目,也是个好题目,只有最自信的影评人渴望对此发言,它需要看片量、阅读面,还有思考力的支撑。张秋在这三方面都有优势,这使得他的写作路数与众不同——从“救赎”写到“中产”再写到“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他给自己设置了“高度”,需要思想的跳跃;他也给自己设置了“宽度”,因此他运筹帷幄地调集电影的兵马,去攻克一座又一座城池。 淘碟也是我写作之余的一大爱好。经常是买回一堆影碟,其中很多是坊间所说的闷片。很多闷片其实不闷,很骚动,很惊悚。张秋书里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它们都符合我心目中好电影的标准,那就是触及人性。此刻,作者以人质之名,将相关的电影整齐、肃穆地集结在一起,接受我们的检阅。 我认同作者在书中选择个体、私人这样一个小角度,正如我认同巴尔扎克的一个说法:写作是私人的民族史的版本,它强调了小(私人),强调了个人,但是同时它又强调了一个大,一个民族,它把小和大对接起来,小中有大。 如果要我来形容个体与历史的关系,那么它或许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眼泪和墙的关系,是我在《河流的秘密》中写到的河与岸的关系。历史永远是湿的,它是一条泪水之河。河流的秘密始终是一个秘密。 -
海军战略
作者仔细研究17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多次海上战争和海战,并参照这一期间陆上重要战役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他的海军战略理论。马汉生活在美国历史上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当时的美国对欧洲实行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对亚洲推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政策,企图与欧洲列强共同宰割亚洲国家。《海军战略》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产生,并为这种侵略扩张政治服务的。 -
诺曼底登陆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在英伦之岛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 盟军参谋部详尽分析了法国游击队和情报人员提供的西海岸德军设防情况的情报,结合其他各种条件,决定把登陆地点选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 然而,如何才能迷惑早已布下重兵、严阵以待的德军,不让他们知道盟军的真正登陆地点呢? 盟军摆开了“迷魂阵”:由英国电影制片厂的布景道具师们设计的“登陆艇”、“弹药库”、“医院”、“兵营”和“飞机、大炮”,布置在英国东南沿海一带;盟军谍报人员开始在各中立国到处收集法国加莱海岸的详细地图;英国建筑师在沿海显眼的地方制造起“油船码头”,还配备了发电厂和贮油罐等等。另外,一支“100万”人的集团军调往东南沿海,准备进攻加莱……消息很快传到了德军西线指挥部。 “看来,盟军要在加莱海岸登陆是确定无疑的了!”奉希特勒之命赶来指挥防御的德军元帅隆美尔自信地断定。 他立即下令加强加莱海岸一带防线。几天之内,海底海滩密布地雷,海岸构筑起了坚固隐蔽的炮台,布置了反坦克陷井和沟壕堡垒。希特勒还把最精锐的15集团军集中到这一地区,归隆美尔指挥。加莱已成为德军“大西洋铁壁”最坚固的一环。隆美尔十分得意和自信。 盟军的百万大军已做好从诺曼底登陆的准备。预定的登陆日期是6月6日。 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隆美尔正准备驱车赶回德国家中,为他的妻子露西送上生日礼物──在巴黎买的一双漂亮女皮鞋。他坐在敞篷汽车上,抬头看看天空,乌云密布,风声猎猎。空军气象站报告,近几日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这样的坏天气,盟军是不会发动渡海作战的。隆美尔感到对形势不必过虑。他还准备第二天去伯希特斯加登谒见希特勒呢。 6月6日凌晨,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的3千余架英、美运输机、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飞向法国诺曼底海岸。4千艘舰船和无数的登陆艇,在飞机掩护下,驶出了严密伪装的英国南海岸基地。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开始了! 直到此时,德军仍然蒙在鼓里。正在睡觉的德军西线司令伦斯特听到诺曼底前线紧急报告:“一股英美空军部队着陆,看来是一次大规模行动……”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不必惊慌,空降伞兵是盟军惯用的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手法,不会是大规模行动的。”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1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下了5853吨炸弹。美军第八航空队1083架轰炸机又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3吨炸弹。盟军各种飞机轮番轰炸着海岸目标和内陆炮兵阵地。 太阳升起来了,盟军的海军战舰开始向着沿海德军阵地开火。天空中炮火伴着炸弹,万道火光和着初升的阳光,烧红了辽阔的天穹。诺曼底海滩成了一片火海,山摇地动。6时30分,美军第四师在诺曼滩头阵地登陆。7时20分,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后续部队和装备源源运到岸上。 正在家中的隆美尔得到消息,立刻取消了谒见希特勒的计划,乘车返回,但直到下午才赶到德军西线司令部。 伦斯特和几个德军将领焦急地把情况汇报给了希特勒,要求批准急调两个精锐坦克师去诺曼底。希特勒回答说,这两个坦克师不能轻举妄动,要看看形势的发展再决定。说完,他上床去午休了。尽管西线的告急电话不断地再次响起,但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当下午3时,希特勒午睡醒来,前线报告:盟军已有大批部队登陆,并深入陆地几公里了。希特勒这才如梦初醒。他慌忙批准派出装甲师支援诺曼底,同时发出命令:“必须在傍晚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 但是,一切都晚了! 到傍晚时分,登陆的盟军已在诺曼底建立了牢固的阵地。深夜,将近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已上岸,后续部队仍源源而来。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连结成了一条阵线。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从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加速走向了灭亡。 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他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的事业。”“历史将把这一业绩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记载下来。” -
第三帝国的兴起
《第三帝国的兴起》跟随当年纳粹军队征服欧洲和北非的脚步,再现了二次世界大战最初3年的战争进程,整个场面波澜壮阔惊心动魄。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悍然入侵波兰,揭开了历时近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经过这场野蛮、残酷的浩劫之后,欧洲大部分地区沦为废墟。战争最初3年,强大的德国军队似乎不可战胜,在闪击波兰得手之后,又迅速征服丹麦和挪威,使西线早期的“虚假战争”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告终。1940年5月,德国在西线再次发起“闪电战”,在数日之内攻占荷兰和比利时,将数十万英国远征军赶过英吉利海峡,而后仅仅用了6周时间占领法国。这些胜利使得德军表面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 -
朝鲜战争(上、中、下)
全三册,69.50元,同一书号